打枪坝水厂与水塔

打枪坝水厂与水塔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随着我们逐步迈入零现金社会,纸币用得越来越少了,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张1937年“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伍圆钞票,它不仅在形制独特,而且在重庆历史上颇具纪念意义:一张纵向排版的纸币,绘有一座造型优美的塔楼。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看看这张纸钞背后的故事。

(伍圆钞票)

钞票上的塔楼,名为“打枪坝水塔”,是一座以砖石砌成兼具西洋建筑特点又吸收了中国古典元素的三层水塔,亦是重庆第一座自来水厂的组成部分。在没有建设水厂之前,居住在陡峭山坡上的重庆人只能下到长江或嘉陵江边取水,或者从他人手里买水,因此诞生了“挑水夫”这个特殊职业,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重庆城里挑水夫多达两万余名。

(挑水夫)

除了日常饮用,水对于老重庆来讲还有更大功用——灭火。老城内的房子多为依山势而建的吊脚楼,建筑材料多为木、竹,若有一户不慎失火,则容易引发大面积的火灾,因此必须定期请挑水夫担水来补充城内的蓄水池和水缸。1938年画家徐悲鸿绘就一幅长达3米的《巴人汲水图》,以取水、让路、前行三个画面展现了山城人民到河边打水的场景,把艰辛的劳动刻画得淋漓尽致。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

面对民众用水和防范火灾的需要,1926年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潘文华提出建设一座自来水厂。主持项目的是税西恒总工程师,他将取水点设在嘉陵江边的大溪沟,水厂则选址在打枪坝——在山城,“坝”是指一块较为平坦的土地,平坝本就稀有,更难得的是这块坝子在渝中老城制高点,因清军官兵曾在此地演练射击而得名“打枪坝”。故而,这座水厂被称为“打枪坝水厂”,水塔则名为“打枪坝水塔”,它将利用海拔高差进行供水。

(税西恒)

1929年2月项目正式动工。当时重庆没有水泥,税总工便以青石条代替钢筋混凝土,供水设备几乎全部从德国进口,包括直径500毫米的钢制水管、水泵、水表等。这些飘洋过海的洋货售价不菲,普通百姓家里根本无力负担,因此水厂于1932年建成后,在供水沿线设立水站,向民众售水,结束了重庆人无自来水可用的历史。

(被掩藏的打枪坝水塔)

八十年过去了,曾经耸立在山城制高点的打枪坝水塔藏进了周边新建的高楼与茂密的树林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水塔完成了其使命,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其划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但水厂的部分设备依然兢兢业业地在为渝中区居民供水:水厂新增了一根取水管道,两根管道把嘉陵江水抽至水厂的车间处理,然后干净的自来水经管道输送至全新的市政管网,流进渝中区的千家万户。

Please share: